2020全年生猪出栏5.27亿头,比上年下降3.2%;猪肉产量4113万吨,下降3.3%
其中,猪肉产量4113万吨,下降3.3%;牛肉产量672万吨,增长0.8%;羊肉产量492万吨,增长1.0%;禽肉产量2361万吨,增长5.5%。禽蛋产量3468万吨,增长4.8%。牛奶产量3440万吨,增长7.5%。年末生猪存栏40650万头,比上年末增长31.0%;全年生猪出栏52704万头,比上年下降3.2%。
央视网消息,农业农村部2月26日发布,1月份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连续16个月增长,生猪基础产能稳步恢复,猪肉市场供应最紧张的时期已经过去。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二级巡视员辛国昌介绍,去年以来,各地落实生猪稳产保供责任和政策措施,同时在市场的推动下,全国生猪产能加快恢复,随着新增产能陆续兑现为猪肉产量,猪肉市场供应逐月改善,最紧张的时期已经过去。
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1951.7万头,同比增长29.3%。2月第3周,全国猪肉价格为每公斤51.08元,同比下降13.6%。
来源:国家统计局、央视新闻
所以,只有中国进一步强化正在兴起的生态农业,才能够对美国式的现代农业“拨乱反正”。才能够把饭碗真正端在自己手里,把自己的粮食装进自己碗里,中国农业才能重燃四五千年的文明香火,进而重返世界巅峰。


为什么摒弃“美国模式” ,中国农业方能重返巅峰?(细思极恐!)
所以,只有中国进一步强化正在兴起的生态农业,才能够对美国式的现代农业“拨乱反正”。才能够把饭碗真正端在自己手里,把自己的粮食装进自己碗里,中国农业才能重燃四五千年的文明香火,进而重返世界巅峰。
仔猪重回100元/公斤仍供不应求!猪价继续上涨,2021生猪产能不可能出现供给过剩?
3月2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全国500个农村集贸市场仔猪平均价格,截止2021年2月24日仔猪均价为91.39元/公斤。而据报道,截止目前,全国15公斤仔猪均价重回100元/公斤以上,且有继续上涨的趋势。四川、安徽、山东、山西等局部地区15公斤仔猪价格最高达到了1800元/头。
肉贩子卖肉时,总会用抹布擦拭猪肉?背后果然藏着猫腻
民众在进行猪肉的购买过程当中,也是可以用自己的手去摸一下猪肉,看看是不是潮湿的,正常情况下都是渗透出猪油,这才是正常的情况,如果一挤压发现大量的水往外冒,那这说明商家在之前往猪肉当中加入了水分,在称量的时候,重量就会加大,所以作为消费者应当需要小心和注意。
国家统计局:2020年生猪出栏5.27亿头!同比下降3.2%
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在其官网发布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7639万吨,比上年下降0.1%。
其中,猪肉产量4113万吨,下降3.3%;牛肉产量672万吨,增长0.8%;羊肉产量492万吨,增长1.0%;禽肉产量2361万吨,增长5.5%。禽蛋产量3468万吨,增长4.8%。牛奶产量3440万吨,增长7.5%。年末生猪存栏40650万头,比上年末增长31.0%;全年生猪出栏52704万头,比上年下降3.2%。
其中,猪肉产量4113万吨,下降3.3%;牛肉产量672万吨,增长0.8%;羊肉产量492万吨,增长1.0%;禽肉产量2361万吨,增长5.5%。禽蛋产量3468万吨,增长4.8%。牛奶产量3440万吨,增长7.5%。年末生猪存栏40650万头,比上年末增长31.0%;全年生猪出栏52704万头,比上年下降3.2%。
玉米,国家又出手了!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2月21日发布《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白皮书提到,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坚持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原则,严格控制燃料乙醇加工产能扩张,重点提升生物柴油产品品质,推进非粮生物液体燃料技术产业化发展。
燃料乙醇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可再生能源,而生物燃料乙醇是联通农业、能源和环保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治理等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近三年国内燃料乙醇企业大多用玉米进行生产,去年开始国营企业逐步掺混水稻进行生产,但对于整个乙醇行业来说,玉米仍是最主要的原料。当前中国玉米略显紧俏,除了部分惜售因素外,玉米下游行业近几年扩张消化玉米过快。
数据来源:CASDE 制图:中华粮网
我国玉米的主要用途是饲料与深加工两个领域,分别占63%和30%,合计占比超过九成。2020/2021年度深加工行业玉米消费量在8300万吨,同比增幅1.2%;饲料行业玉米消费量在18300万吨,同比增加5.17%。近7年来,国内玉米总消费量持续上涨,主要受益于居民消费水品的提升以及下游饲料和深加工行业快速发展。
数据来源:CASDE 制图:中华粮网
众所周知,玉米的供求关系正在从前几年的过剩转为短缺。4年前,我国玉米库存高达2.5亿吨,明显供大于求。为了解决阶段性供大于求问题,2016年,国家取消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同时调减“镰刀湾”地区玉米种植面积,玉米产量连续4年减产。与此同时,玉米的加工转化市场活跃,饲料行业由弱转强,淀粉加工总体扩张,特别是玉米燃料乙醇加工转化能力扩张较快。在产需关系此消彼长的带动下,玉米去库存的速度比预想的要快。随着产需缺口扩大和库存数量下降,2020年以来,东北、华北、华南地区玉米的市场价格从2019年底的1700~1800元/吨上涨到2500~2600元/吨。从12月以来玉米调控节奏来看,玉米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正在采取措施。
我国燃料乙醇属于政策驱动型行业,国家相关能源与农产品政策的变化对于燃料乙醇行业影响较大。
我国生物燃料乙醇酝酿于1999年,由于库存粮食积压过多,陈化粮的用途被慎重考虑。2000年,启动了燃料乙醇项目,探索用玉米、小麦等陈化粮加工燃料乙醇,由中央财政投入4.89亿元,在河南、安徽、吉林和黑龙江先后建设了4套总计年核准生产能力为102万吨的燃料乙醇生产装置。2001年,当时的国家计委等五部委颁布了《陈化粮处理若干规定》,规定陈化粮的用途主要用于生产酒精、饲料等。生物燃料乙醇应用自2002年开始试点,明确了四家企业的各自的经营范围,至2004年市场格局正式形成,并于2006年达到了年产102万吨的燃料乙醇(其中70%的原料为玉米,30%为小麦)。
2006年后,随着陈化粮问题的基本解决,粮食需求的日益增加,再加之全球范围内能源价格高起所引发的粮食危机,粮价进入高位运行区间,中国粮食安全所受到的威胁与日俱增。为此,2006年12月18日发布了《关于加强生物燃料乙醇项目管理》、《关于加强玉米加工项目建设管理的紧急通知》,提出了重点支持以薯类、甜高粱及纤维资源等非粮原料产业发展的原则。至此,中国燃料乙醇产业发展进入慢车道,经过十年发展,总体产能规模仅达到260万吨,部分项目审批后,受需求影响未能建设或投产。
2017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财政部等十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和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的实施方案》。根据方案,到2020年,全国范围内将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基本实现全覆盖。
到了2020年,燃料乙醇行业再现发展转折点。上半年公共卫生事件封锁交通导致燃料乙醇需求量下降,下半年低油价也影响生物能源发展。长线来看,本着“不与人畜争粮,不与粮林争地”的原则,科学管控粮食燃料乙醇总量,可能会严控玉米用于生产燃料乙醇,优先保证饲用需求。
经过十多年发展,燃料乙醇产量和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市场成长空间进一步打开,从2014年的216万吨增至2019年的284万吨,增长31.5%。目前,国内已建成中粮肇东、吉林燃料乙醇、中粮安徽丰原、中粮广西、河南天冠、中兴能源、山东龙力等7家生物质乙醇生产企业,封闭推广地区包括河南、安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省份。中国已成为继美国和巴西之后,全球生物燃料乙醇的第三大生产国和使用国。
目前我国燃料乙醇的主要生产方式有玉米乙醇、纤维质乙醇以及煤制乙醇三类路线,而其中玉米乙醇和纤维质乙醇属于生物质发酵制燃料乙醇不同发展阶段的工艺,可归为生物质乙醇大类。
现阶段生物质发酵制燃料乙醇仍是我国燃料乙醇产量的主要来源,当前我国生物燃料乙醇产量中,87%的原料来源是玉米。所谓的燃料乙醇汽油,其实可以称之为玉米乙醇汽油。
目前乙醇汽油对玉米等粮食作物的依赖非常大,我国人口众多,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乙醇汽油的生产和使用是能源问题,更是粮食问题。
近几年的国内玉米市场,总体呈现出产不足需的格局,按照农业农村部的数据,2018/19、2019/20、2020/21三年国内产需缺口都维持在1700万吨以上。自2010年我国从玉米净出口国转为净进口国。2020年1-10月累计进口782万吨,已经远超进口配额。
若后期燃料乙醇项目陆续开工投产,我国玉米产需缺口将扩大,也再次暴露出生物燃料乙醇行业“以粮食为主要生产原料”的短板。在此紧要时刻,有必要重新审视行业发展思路,立足长远调整优化技术路线。
“87%的原料来源为玉米”的生产结构,是悬在行业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也是我国生物燃料乙醇行业的“七寸”。
生物燃料乙醇的发展不能、也绝不该建立在高比例依赖粮食原料的基础之上。但现实是,当前全球成熟的生物燃料乙醇生产技术无不是以玉米、小麦、稻米等粮食作物为主要原料,“与人争粮”“与粮争地”始终是行业发展绕不开的难题。
穷则变、变则通。要想实现大规模、可持续发展,生物燃料乙醇行业必须另辟蹊径,从“粮食”转向“非粮”。即另起炉灶,转向以资源丰富的玉米秸秆、干草、树叶和其它种类的植物纤维材料为主,减少对粮食作物的依赖。
燃料乙醇的核心问题从来不在于“要不要发展”,而在于“如何发展”。“非粮燃料乙醇”的技术创新和应用实践,应该成为行业、企业和主管部门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唯有如此,才能让乙醇汽油发展与粮食脱钩,从而助力实现粮食、能源“双安全”。
生物燃料乙醇的发展与国家粮食安全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中国燃料乙醇推广历程也清晰的表明其在国家战略安全中的地位,既表现出其为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之间的枢纽,也可能产生一定的冲突。因此,燃料乙醇的发展需要择时、择机进行部署,不能威胁中国的粮食安全,又能为中国能源战略提供一定的支撑。
因此从粮食安全考虑,玉米作为主打能量饲料的来源以及作为工业消费来源的主力军,对于口粮的安全起到重要的“第一道防线”作用。当然,因为只有品质差的稻米小麦才会充当替代作用,即使有饲料和工业用量挤占了部分份额,但口粮的安全相对而言更能够得到保障;但玉米在饲料与工业方面的安全问题将更为严峻一些。而且玉米还是国际农产品贸易中活跃度相对较高的品种。由于中美贸易之间的摩擦,我们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掌握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主动性至关重要。
玉米很明显已是中国粮食安全战略拼图上很重要的一块。
2020年全球猪肉市场发展现状分析:中国与美国顶级生产商数量并列第一

据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活猪进口数量为522万头,同比下降2.9%;全球活猪出口数量为607万头,同比下降17.9%。
全球猪肉情况





敲重点,2021奶业如何发展?
- 实施牛羊发展五年行动计划,因地制宜发展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饲草
- 持续推进奶业振兴,加快奶牛养殖装备改造升级,支持有条件的奶农发展乳制品加工
- 稳定和加强种粮补贴,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
- 实施玉米、大豆等重要农产品区域布局和生产供给方案,分作物分区域抓好落实
- 继续实施大豆振兴计划,稳定大豆生产
- 加强干旱洪涝台风和农作物病虫害等灾害监测预警,完善草地贪夜蛾阻截带布防,强化统防统治、联防联控
- 统筹抓好口蹄疫、布病等防控,实施乡镇动物防疫员特聘计划
- 实施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加快培育国际大粮商和农业企业集团,鼓励企业融入全球农产品供应链
- 实施农业服务贸易促进行动,支持我国农业技术、农业机械、农业生产资料等优势服务和产品走出去,加强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建设
- 启动重点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实施新一轮畜禽水产遗传改良计划,自主培育突破性优良品种
- 深入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扶持国家畜禽核心育种场(站)发展
- 推进科企深度融合,支持种业龙头企业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加大制种大县支持力度
- 启动全国畜禽水产种质资源调查,开展农业种质资源精准鉴定
- 实施新一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推进农机报废更新
- 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创建,推广“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机械化+数字化”等服务新模式
- 推进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农机维修与配件供应、农机技能培训等产业发展,做强做大农业机械化产业群和产业链
- 实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建设农业科研领军人才队伍
-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实体化运行,推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科企融合创新联合体
- 开展智慧牧场建设、智慧农机应用示范
- 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完善重要农产品监测预警体系
- 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推进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推广养殖减抗模式
- 制定实施种养结合建设规划,深入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指导大型规模养殖场建立粪肥还田计划和粪肥施用台账,培育粪肥施用社会化服务组织
-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认定一批质量安全追溯标杆企业
- 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 建设一批休闲农业重点县,推介一批美丽休闲乡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路线
- 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
- 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推进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入股农业产业化经营
- 培育壮大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农民合作社由种养业向产加销一体化拓展,引导建立合作社联合社
- 培育壮大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创新服务模式,推进资源整合,创建一批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示范基地和示范主体
- 深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培育壮大一批现代农业企业集团。推行稻米、生鲜乳、标杆牧场等农垦团体标准,加强公共品牌建设
支撑保障–落实落细各项决策部署
- 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和学历提升行动,重点培养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负责人
- 鼓励创新开发金融支农模式,大力推进畜禽活体、农机具和大棚设施抵押贷款业务,加强农业信贷担保“双控”业务考核,扩大政策性担保业务规模
- 强化农业农村法治建设,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动物防疫法等修订。加强农资质量、品种权保护、动物防疫、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重点领域执法
“国家队”提价收粮,玉米“翻身”大涨?
2月23日早上,中粮榆树公司决定调整门前玉米收购价格,15%水二等级以上折标价格为2880元每吨,折合1.44元每斤,较此前上涨60元每吨。三等价格为2860元每吨,折合1.43元每斤;新干玉米三等以上价格为2880元每吨。
此前,中粮公主岭公司、黄龙公司对玉米收购价格做出调整。调整之后,潮粮新国标二等及以上2920元/吨,涨价80元每吨!三等2900元/吨,四等2880元/吨,四等以下拒收;干粮:新国标三等及以上2940元/吨,三等以下拒收。
当前,东北地区基层种植户、贸易商仍处于春节氛围中,市场购销尚未恢复,新粮上量较节前减少,加工企业已陆续恢复挂牌收购工作,为了留粮在本地,玉米收购价格继续高涨。以当前玉米收购价格,加之运费上涨,东北玉米价格已超过华北玉米价格,东北粮外运难度较大。
华北地区春节后加工企业库存减少至半个月以内,收购意愿相对积极,收购价格继续偏强,基层玉米市场购销也在逐步恢复,贸易商出货积极性提高,加工企业厂门到货量增加,多数加工企业提价心态趋谨慎。
东北产区玉米市场偏强运行,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地区多家用粮企业在周末期间上调玉米收购价20-100元/吨,各地企业挂牌价逐渐向当地高价区间靠拢;目前黑龙江收购最高价2800元,吉林最高2920元,内蒙古最高2900元/吨;部分地区优质玉米价格突破3000元/吨。
华北黄淮产区玉米市场延续年后强劲势头,周末至今,山东、河南地区近30家深加工企业玉米收购价上调10-30元/吨,局地个别饲料企业玉米收购价较年前提高100元/吨,调涨原因仍是由于厂前车辆偏低所致,不过今日山东深加工企业晨间门前剩余车辆约554车,较昨日增加213车,到车辆逐步增多,玉米价格上涨势头有所放缓。
北方港口玉米购销尚未完全恢复,个别粮商报价较年前提高100元/吨;辽宁锦州玉米价格明显回升,主流集港价2910元/吨-3000元/吨,大涨50-120元/吨。南方港口及销区玉米价格高位企稳,广东港局地上涨10-40元/吨;因玉米价格偏高,部分饲料企业开始采购小麦替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