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后,我国首个遭遇非洲猪瘟的养殖户,现在怎么样了?
非洲猪瘟在我国已经发生3个多月了,接二连三的暴发疫情,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8月2日,经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诊断,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沈北街道(新城子)五五社区发生疑似非洲猪瘟疫情,于8月3日得到确诊。截至8月3日15时,疫点内913头生猪已经全部扑杀和无害化。这是我国首次发生非洲猪瘟疫情。
事发三个月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乡村之声记者季盈盈实地探访了当时发生疫情的五五社区养殖户张书森家,了解非洲猪瘟过后的日子里,他们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初冬的东北,寒风瑟瑟,满地落叶。在辽宁沈阳沈北新区五五社区,街道上行人稀少。经过一番询问,我们找到了位于五五社区主干道旁的张书森的养猪场,这里是全国最早发现非洲猪瘟疫情的地方。
三个月过去,养猪场如今仍然空荡荡,临近街边的铁门半掩着,路旁的行道树还挂着醒目的警戒线,地上还有扑杀时撒的石灰。见到记者,张书森很激动,开始回述疫情发生时的情况。
非洲猪瘟,顾名思义,最早于1921年在非洲肯尼亚被发现,一直存在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非洲猪瘟对猪来说是一种急性、严重传染病,病死率高达100%。但这不是人畜共患病,对人体不感染。
对于自家养猪场非洲猪瘟的来源,张书森两口子到现在也不知道。但是他们说,在确认非洲猪瘟之前,当地就出现大量病死猪,防疫部门已经在忙于销毁病死猪,最后他家的猪也没能幸免。
张书森妻子:“我家这口子就是心细,说这猪和以往不一样,怎么扎针就不好呢?我们家养猪都十来年了。所以他非得出来看看这猪怎么陆续都死了。80块钱一针的药,是最好的,但连续扎好多天都没用。”
一天之内,张书森养猪场的所有猪全部被拉走扑杀,一直到现在,张书森的养猪场也没有再养猪。张书森两口子目前都已经下岗退休,家里的收入来源主要就是养猪。被问到接下来有什么打算,张书森和妻子都摇摇头。
记者:“那村里其他像您这样的养殖户,不养猪都干嘛呢?”
张书森:“都在家呆着呢。”
记者:“除了拿到一头1000元的补偿,其他指导措施没有了?”
张书森:“其他没了,都呆着呢。”
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曾于2017年联合印发《关于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政策实施指导意见》。这份文件规定,国家在预防、控制和扑灭动物疫病过程中,对被强制扑杀动物的所有者给予补偿。强制扑杀补助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
辽宁省畜牧兽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玉文在8月召开的“情况通报”发布会上介绍,因为是国内首次发现非洲猪瘟疫情,所以非洲猪瘟疫情扑杀补助参考扑杀生猪口蹄疫补贴标准,财政补贴标准为800元/头。记者向张书森了解到,他们按时收到了每头1000元的补偿。
自从8月2日辽宁确认发生非洲猪瘟疫情以来,截至11月17日,全国发生非洲猪瘟疫情的省份已达19个。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随着扑杀等措施的实行,养殖户面临不小的经济损失。国家要从两个方面给予补偿,一方面是养猪户的损失补偿,使他们的生产能力能够尽快恢复;另一方面,对于有些不再养猪的养殖户,政府要帮助他们进行结构调整。
非洲猪瘟事发突然,无论是对养殖户还是政府来说都是遭遇战。
在处理了病死猪之后,张书森说,眼下他家和附近的养殖场都已经关门。如果不能开,养殖户能转型做什么也都不知道。冬日的东北,窗外一片萧索,非洲猪瘟之后,一切还都是未知数。
来源:大畜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