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耕生产开局良好,但是能否丰收,还要看这几个变化!
农谚讲:“雨生百谷”
谷雨”节气刚过,正值春耕大忙季节。今年的春耕有什么特点?各地农户怎样做可以提质增产?休耕地区农户有何政策保障?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还有哪些新变化?这些农民最关心、最关切的问题,在今天上午农业农村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都能找到明确答案。
因前期气温不稳,部分地区冬小麦受晚霜冻影响,苗情差于去年,不少人士担心今年粮食减产。对此,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潘文博在会上表示,今年4月以来,冬麦区多次出现大范围降雨过程,有效改善了土壤墒情,利于多成穗、成大穗,奠定了夏粮丰收的基础。概括起来,今年的春耕生产,有三个显著特点:
一是“优”,就是种植结构继续调优。主要体现在不同种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减上。
2、增加有效供给,大豆、杂粮杂豆等紧缺品种面积扩大。预计杂粮杂豆1.4亿亩、增加100多万亩,棉花面积持平略减,糖料持平略增,油料、蔬菜、饲草面积增加。增加高效供给,绿色优质产品面积扩大。强筋弱筋小麦、优质稻谷、“双低”油菜、高蛋白大豆、高产高糖甘蔗等面积增加。
二是“绿”,就是生产方式持续调绿。坚持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是“融”,就是农机农艺深度融合。预计春耕期间,全国将投入大中型拖拉机、耕整机、工厂化育秧设备、高速插秧机、宽幅精量播种机等各类农机具2200万台(套),水稻、春玉米、春小麦、春大豆等粮油作物机耕率稳定在90%以上,机播率达到52%。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截至4月24日,全国已春播农作物4.41亿亩,完成意向的33.2%,进度同比快1个百分点。其中,早稻栽插和中稻育秧均过八成,播栽质量提高,秧苗长势较好。
国家从2016年开始启动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当年试点面积616万亩。2017年试点面积扩大到1200万亩。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又明确提出耕地轮作休耕试点面积增加到3000万亩,这3000亩地将采取何种方式休耕?休耕农民的利益怎么保障?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潘文博给出的答案是:“三个一”。
建立了一套组织方式,目前建立了中央统筹、省级负责、县级实施的工作机制,突出集中连片、整体推进。
集成了一套技术模式。东北冷凉区建立了“三三轮作”模式,就是三年作物不重茬。长株潭的重金属污染区和西南西北的生态退化区建立了“控害养地培肥”模式。河北地下水漏斗区建立了“一季雨养一季休耕”模式,过去是两季都种,现在一季雨养、不抽地下水,一季休耕的模式,做到生产和生态相协调。同时根据不同作物适宜区域和生长习性,选择养分利用互补、病虫发生规律不同的作物进行搭配,做到适区与适种相一致。
构建了一套政策框架。在轮作上注重比较效益,东北地区玉米大豆轮作按照1:3的效益平衡点,每亩补助150元。在休耕上注重收入保障,一熟区的休耕和两熟区的一季休耕每亩补助500元,两熟区全年休耕每亩补助800元,这个休耕标准基本上和流转费用是相同的,不能高于流转费用,如果高于流转费用,那也没法休耕了。
目前农业农村部会同财政部已经下发了2018年耕地轮作休耕试点工作方案(详细信息:财政部重申2018年轮作休耕补助标准和对象,确认一下有你家没有?),目前看轮作休耕的试点任务已经逐级分解到省到县、到户到田。
针对新机具的购买与使用,有记者在发布会现场咨询今年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往年相比有哪些变化,农机新产品怎么样补贴?对此,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副巡视员王家忠指出,2018年的补贴政策主要有三方面的变化:
一是全面推行补贴范围内机具敞开补贴。2018到2020年全国农机购置补贴机具种类范围确定为15大类42个小类137个品目。明确各省可以结合实际从中选取部分或者全部纳入省里的补贴范围。对于纳入补贴范围的机具,要求实行敞开补贴。如果确实资金还有一定缺口,要优先保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和农业绿色发展所需要的机具。农民和一些农业生产服务组织如果购置补贴范围内的机具都可以申请补贴。如果确实因为资金紧张了,当年没有享受到的在下年优先给予满足。
二是拓展了补贴机具资质渠道。以前,补贴机具资质必须是通过农机推广鉴定,今年有所放宽,除了继续执行这一要求以外,对于通过相关部门认证的农机具产品也可以作为补贴机具,包括进口农业机械。
三是优化补贴实施的操作,进一步明确农业企业可以作为补贴对象,购机者既可以在户籍所在地申请补贴,也可以在实际生产地申请补贴。鼓励使用手机APP和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信息直报系统在网上办理补贴,目的是简化手续、提高效率。在西藏、新疆和南疆五地州含南疆垦区开展差别化农机补贴试点,助力扶贫攻坚。全面建立农机购置补贴信息公开专栏,实时公布所在地的补贴资金使用进度和购机者的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副巡视员王家忠(中国网 宗超摄)
能否丰收还有这几个因素要关注!
目前,正值春播高峰期,也是夏粮产量形成的关键期。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潘文博指出,此时,各地农户要抓好冬小麦后期田管,主要是肥水调控和病虫防控,针对近期江淮地区雨水偏多的情况,要科学防控小麦赤霉病。
此外,我国即将进入主汛期。加之“拉尼娜”影响,极端天气发生几率高。重点要防范南方洪涝和北方夏伏旱,加强监测预警,提早落实抗灾物资和技术,实现抗灾保丰收。
来源:中国乡村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