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水化合物营养与谷物使用【答疑解惑】
碳水化合物营养与谷物使用【答疑解惑】已关闭评论

碳水化合物营养与谷物使用【答疑解惑】

Posted by | 十一月 8, 2021 |

三月 29, 2023

10月22日下午,由国家畜牧科技创新联盟主办,华信共享智库承办,蓝谷中微独家冠名的“大型公益系列直播——说透饲料技术那些事 “第6期”碳水化合物营养与谷物使用”的直播论坛圆满结束。在这场直播中,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外务校长明根教授受邀分享了主旨报告,新希望六和集团饲料研究院副院长李勇博士、温氏股份研究院饲料营养技术中心执行总经理谭会泽博士受邀针对相关热点话题进行了多角度的分享交流,畜牧饲料行业资深技术总监吕明斌博士全程进行了精彩主持。

互动主持:
吕明斌,畜牧饲料产业资深技术总监
互动嘉宾:
明  根,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外务副校长
李  勇,新希望六和集团研究院副院长
谭会泽,温氏股份研究院饲料营养技术中心执行总经理
Q1、第一个问题,不同谷物的糊化温度,是用谷物或者用谷物淀粉测定的,还是在日粮中测定,用的什么方法?请明根博士回答。
明根:糊化温度的测定是测的分离出来的淀粉,不是在谷物或者日粮中的。关于淀粉糊化温度测定的方法有很多,新的光化方法,用不同仪器扫描的方法等很多,这个如果需要,私下用E-mail交流。
Q2、第二个问题,也是提给明根博士的,在您报告中关于料型对淀粉消化率的影响ppt中,其中中鸡颗粒饲料再粉碎,淀粉消化率显著提高,但采食量降低,是否有料肉比和出栏体重的数据?整体看,肉鸡饲料制粒后再粉碎的意义在哪里?是有利于肌胃发育和肠道健康吗?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不用再粉碎,就能达到这个效果?
明根:此问题问的非常好,而且观察的非常细致,该实验料中纤维的含量不高,粉碎后,淀粉的消化率提高,采食量降低,降的太多,造成生产性能下降,料肉比不好。对于白羽肉鸡来说,一旦放开采食,那么开始就是大量采食颗粒料,肌胃不发达的情况下,食物不存在于前肠道,而是大量存在于小肠里面,如十二指肠里面,而动物本身肠道的消化机能不足以完全消化掉食糜中的淀粉,越往后,就消化的越少,那么最后流失掉了。如果加入高纤维,且将颗粒料中的淀粉再粉碎,那么第一,高纤维促进肌胃发育;第二粉碎后的淀粉则停留在前肠道的时间较长。那么,能够控制食糜消化的速度。所以,纤维的添加,尤其对小鸡的前肠道的发育有好处。
吕明斌:也就是说,在小鸡料里面,就应该引入一些结构性纤维,使采食的颗粒料能够在肌胃停留时间更长,且研磨。然后按照一定的速率,推动到前肠和后肠,进行消化。
Q3:第三个问题,请另外两位嘉宾谈谈在企业中,两位在实际设计配方的时候,在今天之前有没有考虑过淀粉的特性,如支链和直链淀粉,蜡质玉米的直链淀粉几乎为零,抗性玉米淀粉的直链能达到50%以上,在两位公司中,是如何区别使用的,另外用小麦、高粱替代玉米上,需要注意那些方面?
李勇:的确,在实际使用中,我们也发现,正常的玉米中60%的淀粉中有15~20%是直链淀粉,如果是糯玉米,那么它的直链淀粉低到5%以内,也就是说支链淀粉占比在95%以上,所以相对于糯玉米,普通的玉米的支链淀粉含量低了很多。因此,在使用中我们也会关注这个指标。
谭会泽:在使用中,我们是没有测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相关指标。但是对于玉米来讲,我们也会分粉质玉米和胶质玉米,也就是所谓的普通玉米和糯玉米,在教保料上,我们还是相对倾向粉质玉米,主要是因为其易加工。在禽料等,我们则是按其性价比来选择使用那种。而关于小麦和高粱的替代上,因为今年的玉米价格高企,所以大家都在选择其替代原料。,其中包括这两个。以往的话,大家对于小麦的使用上,还是按照一定的比例。今年,我们也开始使用小麦全替代,当然因为品种和地域的不同,品质也不太一样,所以要及时调整数据库。当然使用后,食糜黏性增大,尤其是在家禽上面。所以,在加工使用上,做了相关的调整,比如小麦酶的使用,小麦的熟化温度和玉米不同,因此加工中要注意不要那么高的温度,相关方面,跟教授的PPT里面已经说的相当全面了。还有粉碎方面,以前吕明斌博士也讲过小麦的使用问题,也是说粉碎力度不要太大,不要太粉,不然造成家禽机体上出现问题。而高粱的使用上,则粉碎力度要大,尽量细粉,调质温度要高。这是我们使用上的一些经验细节。
Q4:互动栏里面提了很多问题,在这里选一部分,请诸位嘉宾帮忙解答一下。其一,新玉米是否可以直接使用,新玉米要比上一年的价格便宜,一般都是推荐陈化一个月,可否部分使用陈化粮?
明根:我对于玉米的研究相对较少,读过相关的论文,个人认为新玉米是可以使用。对于陈化来说,如果存储的条件掌控不好,反而导致发生一些问题,让陈化玉米的指标还不如新玉米。
Q5:接着上面的问题,新玉米和陈玉米的抗性淀粉含量有多大差异,有这方面的数据吗?
明根:我没有相关的数据,谭博士和李博士应该有相关的数据。
李勇:一些相关的研究表明,在3~6个月的陈化玉米,其消化率是提高的,但随着时间再增长,则消化率又会降低。我没有做过随着玉米陈化时间,抗性淀粉增加的试验,但是我做过膨化玉米的抗性淀粉增长的试验:膨化后四周的抗性淀粉的检测,膨化后常温存放2周,膨化玉米中的抗性淀粉的就增加一倍。
Q6:接着上面的问题,抗性淀粉的消化率会降低吗,应该如何考虑?
李勇:这些研究在人上面更多,在人上面主要是使用一些方法,让抗性淀粉增加,变成膳食纤维,降低消化率,如利用化学修饰手段,温度的变化,而且直链淀粉更容易变成抗性淀粉,直链和支链淀粉的消化率相差4%左右,而抗性淀粉的消化率更低。而对于动物则是相反,需要提高消化率。
Q7:抗性淀粉的消化率更低是吗?就是说,膨化玉米存储时间越长,抗性淀粉增加,消化率也下降是吗,那么对于相比普通玉米,膨化玉米存储时间越短越好?
李勇:是的,相较于普通玉米,膨化玉米的抗性淀粉增加的更快。因为短时间的高温到低温,低温到高温,抗性淀粉增加很快。
明根:抗性淀粉的种类很多,在前后肠的消化率是不一样的,但测淀粉总消化率是无法区别的,所以在测消化率的时候要区别消化部位。有些化学修饰淀粉,或者回生淀粉,则是变成益生元类的。在人上面,用于肥胖症等方面。而动物上,还是需要更一步的研究,总的来说,抗性淀粉消化率慢且低。
Q8:下一个问题,还是明根教授需要解答的,蜡质谷物消化率(60~80%)与正常谷物消化率(33~38%)为什么差异这么大?几乎是两倍。另外这个数据与淀粉回肠消化率(95%以上)差异较大,为什么?
明根:这刚才讲过,支链淀粉和直链淀粉的消化率是不一样的,支链淀粉的消化率高,直链低,直链容易形成晶体状。不同情况下,测定方法不一样,结果也不太一样。我这里为了体现两者的区别,de用了一些特殊情况下的数据,通常正常的饲喂条件下,两者的差别不是很大,如李博士所讲,4~5%。
Q9、下一个问题,还是问明根教授,总纤维消化率低,是否能够代表饲料的真实营养?
明根:纤维消化率的高低不能说明饲料的真正营养价值,比如说在鸡上,它的纤维消化率就低。而蛋白消化率高,纤维消化率还是低,因此不能一概而论。
Q10:来自台湾朋友的一个问题,请问熟化原料中的淀粉糊化后,恢复到常温是不是又经过β化成高度晶化的淀粉。这样对消化利用率是否有负面的影响?
吕明斌:李博士前面好像也提到过这个问题,一定是有影响的。
明根:李博士提出的短时间高温低温的变化,膨化的例子就是对这个问题的解答。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很有意思,温度的变化,导致晶体化,造成抗性淀粉提高。
Q11:那这是否意味着饲料越新鲜越好,这值得我们认真去思考,接下来一个问题是抗性淀粉在结肠是否能够被微生物利用,产生挥发性脂肪酸?
李勇:微生物是可以利用抗性淀粉,但后肠段的消化和我们平常说的前肠段的消化其意义是不一样的,我们做研究测得回肠末端淀粉消化率,是直接用于动物机体的,而后肠的微生物摄取抗性淀粉后产生短链脂肪酸,有益于机体,这是两个不同的途径和概念。
Q12:明根博士前面报告中有张PPT,讲肉鸡对淀粉的消化率是79~99%,这影响是非常大的,除了内在因素如直链和支链比例、颗粒的结构、与脂质蛋白结合的复杂程度以外呢,还介绍了加工、抗营养因子、家禽本身、疾病等因素,请在座的营养师讲下在实践中是如何把握的?
谭会泽:吕博士在提这个问题的时候,答案已经出来了。确实,在实际生产中,不同的原料的内在特性、加工、抗营养因子导致对淀粉的消化率是不一样的。比如我们现在用的小麦、高粱、糙米等,它们的加工温度是不一样的,而它们的粉碎细度也不一样。我们自己的配方中,不同的原料,其加工的参数是不一样的,这会对其消化率有一定的影响。其次,对于抗营养因子的问题,所有植物来源的原料,从明根教授报告中也可以看出,都含有一些可溶性的非淀粉多糖,而对于禽来说,的确要比猪的影响大。我们的做法,是不区分配方结构,添加复合酶的方法,除非像大麦和小麦添加量高的情况,加大复合酶的用量,养殖效果非常明显。我们也反复做了多次加工参数对饲料消化率影响的试验,特别是粉碎的粒度上。对于疾病这个方面,坏死性肠炎与球虫是一起的,防好球虫,则坏死性肠炎发生概率至少少了一半。对于今年小麦使用量大,造成黏性大的问题,增加不溶性纤维的比例,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
Q13:快消化淀粉,其消化率怎么样?请明根博士讲一讲,是否比慢消化淀粉快,消化率是否更好?
明根:快消化淀粉的确消化要快,主要是到小肠后端以前就消化完了,而慢消化淀粉消化的比较慢,并不是不消化,在回肠末端的时候,就被消化掉了。有的人说,慢性消化淀粉有的条件下是很好的,比如加拿大一个教授对其研究比较深,豌豆里面的淀粉就是慢消化淀粉,消化率低,与大米里面的淀粉是两个极端。在做相关试验,可以用这两个材料,豌豆淀粉消化还是在内源酶的帮助下,在回肠末端被消化。如李博士所讲,在粪便里面去看原料中淀粉的总消化率是无法区别的,因为消化部位不同。95年有研究表明,利用内源酶消化和短链脂肪酸的可利用能量差到40~50%。因为微生物本身需要营养进行新陈代谢,所以转化淀粉成短链脂肪酸过程中就消耗掉了一部分。
Q14:吕明斌:小麦型(用量占比30~50%)猪料配方,非瘟下要求调质温度85℃以上180秒后制粒,动物消化率有多大影响,合适的粉碎细度是多少?对于人来说,如果消除考虑抗营养因子影响后,小麦面粉做的面食是不是不用那么高的熟化温度?
谭会泽:首先,猪和鸡是不同的,鸡的熟化温度要求没有那么高,通过提高熟化温度去提高消化率,对鸡料来说是意义不大,70~75℃就足够了;但是猪料不同,猪料对于淀粉的熟化温度是有要求的,但是现在这种情况,肯定会有美拉德反应造成消化率低,但是低多少,目前我们还没有相关的研究。
Q15:我们最后选两个问题,一个是寡糖,有益生元的作用,其营养价值和益生作用到底是怎样的,请明根博士给讲下?
明根:不是所有的寡糖都是益生元,目前的分类机制等研究的还不是很透彻,比如利用木聚糖生产的木寡糖,这是个益生元;但是比如说分解果胶,生产出来的寡糖,是不是益生元,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无抗的情况下,希望用寡糖,如果是肠道内源性产生的寡糖,那么就是很好的促进肠道健康,机体健康的益生元。但是目前对其研究还需要更进一步。
Q16:最后一个问题,饲料原料中的非淀粉多糖会增加食糜黏度,降低消化率。明根博士也提出NSP有很多种,那么把这些营养指标放在配方上面,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需要加相关的酶制剂去处理?玉米、豆粕以前也不用,也还行,目前情况下,希望把其他的饲料原料利用起来,那么这些抗营养因子的指标达到多少,需要添加相关的工业酶,或者其他的措施?
明根: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尤其是目前原料价格高的情况下,好多配方师为了节约成本,首先拿掉的是添加剂。但是目前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因为NSP有很多种分子结构,所以就如报告中所讲,第一阶段需要一个数据库,第二阶段把理化特性,化学分子加进去。这样人们就知道,大米和糙米的可溶性非淀粉多糖,黏度也不高;而小麦、大麦中的可溶性非淀粉多糖则黏性大。
吕明斌:的确如明根博士所说,如果我们有了指标,有了相关的数据库,那么放在配方里面一跑,就知道大体是什么样子的,也有了相关的科学依据。时间总是短暂的,一个多小时中我们把概念抛出来,一些反思也留给大家,希望大家继续向着方向前行,向外走,比如要建立NSP的数据库。其他的问题,请在后续的微信群或者互动区留言,各位专家做了一个非常系统的分享,也传授了自己宝贵的经验,相信会对各位观众有很大的启发,我代表直播间观众们也在这里感谢各位专家的倾囊相授,下个月是今年最后的一场报告,到时再见。

来源:华信共享智库

加我们的微信#